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海峽兩岸>臺灣新聞
分享

中國臺灣網9月14日訊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天(14日)上午舉行新聞發(fā)布會,中央臺辦副主任潘賢掌,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副主任叢亮和福建省委副書記羅東川介紹《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fā)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fā)展示范區(qū)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并答記者問。

中國日報記者:閩臺兩地同根同源。請問,接下來在促進閩臺社會人文交流、青年交流交往、文化融合等方面有哪些具體舉措和計劃?

羅東川:閩臺淵源深厚、同根同源,在社會人文、青年交流、文化融合等方面互動熱絡。《意見》進一步加強了這些領域的支持力度。

一是擴大閩臺社會人文交流。敘鄉(xiāng)誼、拉家常、拜祖廟,一直是閩臺民眾的共同生活習俗。閩臺有280對同名同宗村,臺灣有2000多座供奉媽祖、開漳圣王、保生大帝、關帝等民間信仰宮廟的祖廟都在福建。福建堅持舉辦海峽論壇等各類民間基層交流活動,為臺灣同胞來閩參訪交流、朝拜謁祖、共敘親情提供便利。今年以來,已經有2萬多臺胞來閩參訪交流、尋根謁祖?!兑庖姟贩e極順應臺灣同胞恢復民間交流的期盼,提出支持兩地各類民間組織開展常態(tài)化交流,實施閩臺歷史展示溯源工程,開展閩臺族譜對接和形式多樣的民間信俗交流活動。前一段時間,臺灣蔡正元到泉州發(fā)現臺灣的家譜和在泉州的家譜一模一樣。還要鼓勵臺灣宗教界和其他社會人士來閩短期學修,支持閩臺佛教、道教界交流合作等政策。

二是推動閩臺青少年交流交往。兩岸青年交流日趨熱絡,越來越多的臺灣青少年選擇來大陸發(fā)展。福建聚焦臺灣青少年需求,打造了海峽青年節(jié)、海峽青年論壇等品牌交流活動,今年還接連舉辦了棒球賽、自行車賽,還有街舞、籃球等兩岸青年非常喜愛的參與性、互動性、趣味性強的青年交流活動。支持閩臺青少年交流交往、互學互鑒。《意見》圍繞為兩岸青少年施展才華、共創(chuàng)未來提供寬廣舞臺,鼓勵臺灣青少年來閩交流,提出支持閩臺各領域各行業(yè)青年團體建立常態(tài)化交流渠道,開展棒壘球等青少年特色體育項目合作,加強臺灣海峽兩岸青年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平臺建設,助力臺灣青年來閩追夢、逐夢、圓夢,讓兩岸青年在交流中走近走親走好等措施。

我們在工作中也接觸到許多讓我們很欽佩的臺灣青年,尤其是在助力鄉(xiāng)村振興中,這些年輕人常年駐扎在農村,讓一些比較落后的農村面貌發(fā)生根本變化。當地村民也把這些臺灣年輕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當臺灣青年聽到鄉(xiāng)音都喊“阿媽”這樣稱謂的時候,都非常感動,一點都沒有隔閡感,而且這些臺灣青年非常能吃苦,也值得大陸青年學習。

三是促進文化領域融合發(fā)展。閩臺文化一脈相承。明清時期,福建百姓大量遷移臺灣,臺灣服飾、飲食、習俗以及臺灣百姓中流行并且喜愛的南音、高甲戲都源于福建。我看過檔案,福建設省之后,首批臺灣兵士就是從福建泉州、漳州派兵過去的。近年來,福建圍繞閩臺共同文化淵源,舉辦客家中秋晚會、閩南語音樂大獎賽以及各類文化學術研究交流活動,不斷拓展閩臺文化融合的廣度和深度?!兑庖姟穱@鼓勵閩臺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出打造更多文化產業(yè)合作平臺,鼓勵臺灣文化業(yè)者投資入駐,試點允許臺灣業(yè)者在閩投資設立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公司,支持閩臺業(yè)界合作制作影視精品,鼓勵臺胞申請福建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聯合開展非遺保護行動等措施,全力促進閩臺文化領域的融合發(fā)展。在福州已有多位臺青獲得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資格。我認為這些政策措施還有巨大的空間,是臺胞臺青施展才華的舞臺。

我想上述三個方面的民間交流將受到海峽兩岸同胞的歡迎,也一定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

責任編輯:莊婷婷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最新臺灣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新華社:山東國企魯信的底氣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