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福建頻道>福州新聞
分享

世界鳥類學大師鄭作新

少木森

最年輕的博士

著名鳥類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鄭作新于1906年11月18日出生在福州市一個職員的家庭。他從小就熱愛大自然,喜歡探索自然界的奧秘。鄭作新的家其實在福州鼓山腳下一個村莊里,鼓山高峻雄偉,風景秀美,林木蔥蘢,是鳥兒的樂園。少年時他常與小伙伴到鼓山玩耍,聽鳥兒叫,辨認鳥兒,甚至掏鳥窩,捉個鳥兒回家喂養(yǎng),其樂融融。

鄭作新從小喜歡鳥兒,老祖母給他講的故事,其中就有許多關于鳥的故事,比如《豆仔鳥的故事》,說的是好奇探險的故事,還有一個《精衛(wèi)填海》的故事,精衛(wèi)鳥堅毅不拔的填海精神,更喚起了他對鳥類的強烈興趣。

因為有良好的家庭氛圍和教育方式,鄭作新從小不僅愛讀書,更熱愛大自然。天空中自由飛翔的鳥兒,令他迷戀。上小學時他就認得許多種鳥兒,憑鳥鳴就能辨別出是什么鳥。他的小學老師也用心,每次給他的評語,不僅要說他學習好、成績總是名列前茅的事,還會說說他的良好表現,以及他所表現出來的比同齡孩子更強的好奇心和探險精神,說說他愛鳥的特長。鄭作新后來說過,這一切對他都是“良好的鼓勵和促進”,讓他更傾心于鳥類以及其他生物的研究。

上中學時,鄭作新勤奮學習,學習成績更突出了,于是就在老師的指導下,連跳了兩級,6年的中學課程僅用4年就學完了,年僅15歲就報考福建協和大學,因歲數未滿16歲,只得經中學校長朱立德先生保薦方獲準考。他考試的優(yōu)異成績使校方十分驚喜,終于成為當時協和大學最年輕的新生。上了大學,鄭作新依然勤奮努力地學習,結果又于1926年提前半年大學畢業(yè),獲學士學位,并在叔父資助下,考入美國著名的密歇根大學研究院,主修胚胎學。在國外的第一年他一邊勤工儉學,一邊勤進圖書館收集資料做筆記、到野外做實地考察和研究,第二年他即以優(yōu)異成績獲得獎學金,結束了半工半讀的生活,一心一意地撲到學業(yè)上。1928年,鄭作新獲得了碩士學位;1930年獲得博士學位,是全校最年輕的博士,時年僅23歲。他的博士論文《林蛙生殖細胞發(fā)育史》具有很高的學術水平,在德國權威雜志上發(fā)表。因此,鄭作新獲得校方獎勵的一把金鑰匙。

 

毅然回國為哪般

與那年代所有學成歸國的人一樣,鄭作新也難免要被問起:為什么放棄國外優(yōu)惠條件,選擇回國的路?不過,鄭作新沒有說是為報效祖國,而是說因為在密歇根大學的博物館受到刺激,更具體地說是受到一只雞的標本的刺激,就下定決心選擇回國了。他說得樸實,說得輕描淡寫,卻也說得真誠,說得那樣性情化,其中蘊含的那種故國情懷,讓人動容。

根據鄭作新后來的回憶,初入密歇根大學時,他仿佛進入知識的海洋,大學里的圖書館和博物館大大開闊了他的眼界,他更加勤奮地學習、記錄,像海棉吸水一樣盡量吸收更多的知識。他迷戀著這個博物館,幾乎就像小時候迷戀鼓山那鳥兒天堂一樣,那些來自大自然的氣息和知識使他深深地陶醉其中。他最喜歡在鳥類展廳里流連,這里的鳥類標本很多,而且非常精彩,每個標本都布置得非常用心,或飛翔,或跳躍,或鳴叫,形態(tài)是那樣逼真,那樣生動,吸引著人一遍遍細看。特別是當鄭作新看到一面展示墻,匯集了一些中國常見的鳥類,每一個都有明確的名稱標注時,他激動萬分,把那些鳥的名字、科屬、形態(tài)特征都記下來,甚至還為這些鳥畫了素描草圖,不斷和自己腦子里的那些家鄉(xiāng)的鳥的形象進行比對,也算是他對故鄉(xiāng)思念的一種特別的慰藉了。在展廳里還有一具長尾雉皮毛標本,是整張長尾雉的皮被完整地剝下來,然后平鋪在玻璃上,鮮紅的腹部,脖子上深橙色的“披肩”,鮮艷美麗的羽毛向四周呈放射狀散開,給人強烈的美感,那也許是他在家鄉(xiāng)的鼓山林間見過許多次的紅腹錦雞,也就是“中華雉”吧?這些美麗的“中國鳥”給他深刻的印象,或許他正是與這些美麗的“中國鳥”如此這般邂逅在異國他鄉(xiāng),冥冥之中,就有了一種緣,一種天緣,讓他后來的人生發(fā)生了改變,完全走上了對鳥類,特別是對“中國鳥”的研究與甄別,而成為世界鳥類大師吧!

后來,在密歇根大學博物館展覽廳里,鄭作新又見到這美麗的紅腹錦雞,這一回不是皮毛標本,而是整只的漂亮標本——金雞。這只雞頸部是金棕色的羽毛,呈扇狀,像精致的披肩。全身的毛色呈橙黃、深紅、黑褐、淡栗、赭色,胸部下面一片金黃,拖著一條彩色的長尾,絢麗多彩。這就是“中華雉”,是中國特有的雞種,是產在秦嶺山中的“寶雞”,陜西寶雞縣即以它命名。然而鄭作新看到的卻是這樣的說明文字:該雞由瑞典學者林耐于1758年發(fā)現,并用拉丁文命名。鄭作新深深受到了刺激,心被深深刺痛了——為什么中國的雞卻要外國人來發(fā)現和命名呢?為什么呀?他下決心要研究祖國的鳥類,填補國家在這一研究領域的空白。于是,當他獲得博士學位后,婉言謝絕了幾所美國大學的聘請,毅然于1930年秋回到當時相對落后的祖國。

中國的鳥原來那么多

說起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一向重視人文而輕科學,到他鄭作新那個時候止,中國有不少精美的花鳥畫譜,卻還從未見對鳥類的專門研究記載。一些古籍上雖有禽類的記載,但也與蟲、魚、獸等混同,沒有明確的定義,更未開展過科學意義上的研究,所以中國的許多鳥類名稱,其實多數是近代以來外國學者在中國考察鳥類資源后記述的。鄭作新本人就熟讀過一些外國人出版中國鳥類專著。比如,1863年英國人斯溫頓出版的《中國鳥類名錄》,其中記述454種中國鳥類;比如,1875年法國戴維出版的中國鳥類專著,其中記述增至807種;再比如,1926年至1931年外國人祁天錫等人合編的《中國鳥類目錄試編》,其中又擴充了記載,共列出鳥類1093種和575亞種。鄭作新決心以外國人的研究為基礎,編出一本由中國人自行研究的鳥類學專著。回國之后的近20年間,鄭作新在母校福建的協和大學任教,歷任教授、生物系主任、教務長、理學院院長等職務,一邊教學,一邊開始了他的鳥類研究工作,不斷在當時的雜志、報紙上發(fā)表文章和圖片,發(fā)現與甄別了許多中國的鳥類,名氣和聲望也就日益提高了。新中國建立的第二年,鄭作新奉命到北京籌辦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任秘書長。從此,他潛心鳥類學研究,親自率領科考隊,對我國動物、特別是中國的鳥類進行了綜合考察。北起東北、內蒙古,南至云、貴、川、海南等地,他歷盡千辛萬苦,收集了數以萬計的鳥類標本,創(chuàng)建了我國最大的鳥類標本庫,對各種益鳥的繁殖及生活史做了全盤的研究,并經過長期的觀察、采集、檢驗,確定了食蟲鳥的種與亞種。而后,他把多年的研究成果系統(tǒng)整理出來,于1958年,出版了100萬字的《中國鳥類分布目錄》。這部巨著分上下冊,記載了全國各地從古到今所有鳥類的情況,列舉了1000多種鳥??梢哉f,正是這部巨著第一次較為全面地盤點了中國的鳥類,第一次讓人們發(fā)出感嘆:中國的鳥原來這么多?。”让绹?、前蘇聯及整個歐洲的鳥還要多!正是這一部巨著,使鄭作新作為一位鳥類學家,在我國和世界動物學界占有了重要的地位,他的聲望越出了國界,產生了世界性影響。

應該說,在鄭作新開始研究鳥類時,世界各路專家對鳥類的研究已經較為深入,鳥類的新種在全世界范圍內,已經很難再發(fā)現了。但鄭作新卻和助手們一起,通過實地觀測考察和查閱大量資料,付出大量心血,先后發(fā)現和甄別了25個鳥類新亞種。1964年,他們在四川發(fā)現了白鷴的一個新亞種,把它命名為“峨眉白鷴”,在國際學術界引起轟動,并成為國際通用的學名。按鄭作新的說法,發(fā)現和甄別中國的鳥類,不僅是一個科學問題,也是一個愛國情懷的問題,一個民族自豪感的問題。他說,發(fā)現中國更多的新鳥種,會增強我們的民族自豪感,甄別一些與國家歷史和榮譽相關的“中國鳥的真實歷史”,就更是一個民族自豪感的問題了。英國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認為,中國家雞是從印度引進的,過去沒有人懷疑。鄭作新在查閱了大量材料,并特地趕到云南等地考察后,認定了中國家雞的祖先——原雞,不是從印度引進的,而是中國勞動人民自行馴化的。這的確大大增強了我們的民族自豪感!

鄭作新畢生出版專著20多部,研究論文150多篇,專業(yè)書籍30多部,科普作品260多篇,他的研究成果先后7次獲得國家或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果獎。1987年他撰寫《中國鳥類區(qū)系綱要》一書,書中記述了已知全部鳥類1186種,953個亞種,首次對我國整個鳥綱動物進行了全面完整而系統(tǒng)的綜合總結,為世界鳥類學提供了有關中國鳥類的完整資料,也為我國自然保護區(qū)的建立和動物保護法的制訂與實施做出了重要貢獻。為了表彰他對鳥類學的卓越貢獻。1988年,美國野生動物學會授予他“國際動物資源保護特殊成就獎”。1993年他獲得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頒發(fā)的“中國野生動物保護終身榮譽獎”。1998年鄭作新與世長辭,世界各地媒體有許多悼念文章,尊之為“世界鳥類學大師”。

麻雀冤案,說也說不完

在鄭作新90多年的漫漫人生中,最說不完的是他親歷的那個著名的“麻雀冤案”。有資料這樣說:1955年,毛澤東收到農民的反映,說是麻雀禍害莊稼,于是指示:麻雀是害鳥,能不能消滅它們?農業(yè)部副部長劉瑞龍找到中科院前任動物所副所長錢燕文,咨詢這個事。錢燕文回答,我們對麻雀的食性還沒有系統(tǒng)研究過,不敢肯定是否應當消滅麻雀。

于是,就有人找了鄭作新,鄭作新表達了和錢燕文相近的觀點。可是,不知怎么的,后來社會就有一種說法,說是鄭作新發(fā)表在《人民日報》的一篇文章,才最終使麻雀和老鼠、蒼蠅、蚊子一同列為“四害”,被寫入了《全國農業(yè)發(fā)展綱要》。

看來,這對麻雀來說是一個冤案,對鄭作新來說,也未嘗不是一個冤案呀!

細查資料,其實,麻雀和老鼠、蒼蠅、蚊子一同列為“四害”被寫入《全國農業(yè)發(fā)展綱要》,是1955年冬天的事。而鄭作新的有關文章發(fā)表已經是1956年1月份的事了。而且,鄭作新的那篇文章雖不能免俗,但文中還是體現了科學的精神和知識分子的良知,他既說了麻雀吃谷物的危害,也說了麻雀吃農作物害蟲的益處,并沒有直接認定麻雀是“害鳥”呀!

當時,其實就是由于對麻雀的功過,生物學家有不同看法,鄭作新才帶著他的助手們泡在河北昌黎縣和北京郊區(qū),進行長時間的調查,共解剖了848只麻雀,對它們胃里的食物進行鑒別、分析、對比,得出了麻雀食性的大量數據,作出科學的結論。他在文章中寫道:秋季谷物成熟的時候,麻雀成群結隊地飛到農田、糧倉等地方,啄食谷粒,造成很大的損失。稱經其試驗,一只體重6錢多的麻雀,每天所吃的谷子約2錢,為體重的四分之一強。根據這個數字推算,每只麻雀一年中消耗谷物約2公斤。在野外活動的麻雀,因為終日飛翔跳躍,食量更大,被它們吃掉和糟蹋掉的糧食一定更多。但麻雀在育雛期中,也兼吃蟲類。我們在河北省昌黎縣產果地區(qū)做麻雀雛鳥食物分析的時候,在它們的胃中曾經發(fā)現金針蟲、象鼻蟲、鱗翅目幼蟲等,對莊稼是有益的。

特別是后來,鄭作新和助手們對麻雀的食蟲性的一面做了更為深入的研究,認定麻雀除在莊稼成熟的季節(jié)外,是大量食蟲的,進一步肯定了麻雀有益的一面。于是,在1956年10月青島舉行的中國動物學會全國大會期間,鄭作新指出,麻雀的益害,不能采取簡單的方法,而要根據季節(jié)、地區(qū)辯證地對待。討論會上,許多動物學家也紛紛起來呼吁暫緩消滅麻雀。就此,中國科學院黨組書記、副院長張勁夫寫了一份《關于麻雀問題向主席的報告》,附上鄭作新等科學家的論證,上呈毛澤東主席。1959年11月29日,毛澤東主席在張勁夫的報告上批示為麻雀平了反。爭議長達4年多的“麻雀案”終于有了結論。

麻雀冤案是平反了,但據有關媒體說,晚年的鄭作新說起這一個事,還是經常會說,開始我們對麻雀的益處說少了,堅持少了,也算冤了麻雀呀!寥寥數語,體現著他做科學家的科學精神,更體現了一位世界大師的胸襟與情懷呀!

(摘自《閩都文化》2013年第四期)

責任編輯:趙睿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新華社:山東國企魯信的底氣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