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專題地圖>專題要聞
分享

第一觀察 | 從總書記“兩會團組時間”觀察中國發(fā)展三信號

3月5日,內蒙古代表團;

3月6日,醫(yī)藥衛(wèi)生界、教育界委員聯組會;

3月7日,青海代表團。

連續(xù)三天,習近平總書記三次到全國兩會團組參加審議討論,同代表委員共商“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經濟社會發(fā)展大計。

從總書記的“兩會團組時間”,我們觀察出了中國發(fā)展的重要信號。

信號一: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fā)展

開局,今年全國兩會的特點。

為“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發(fā)展開好局、起好步,是代表委員審議討論的主題,也是總書記關注的重點。

立足新發(fā)展階段、貫徹新發(fā)展理念、構建新發(fā)展格局——“新”字貫穿其中。

總書記三到團組,處處體現著這三個“新”的要求。

在內蒙古代表團,要求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fā)展理念,著力服務和融入新發(fā)展格局;

第一觀察 | 從總書記“兩會團組時間”觀察中國發(fā)展三信號

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在醫(yī)藥衛(wèi)生界、教育界委員聯組會,直面民生熱點,問計問策,提出要求,站穩(wěn)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

在青海代表團,從領域、地域、時域三個維度,系統(tǒng)闡釋高質量發(fā)展……

總書記的“兩會團組時間”圍繞“新”展開,彰顯了在新起點奮力開創(chuàng)新局面的歷史擔當,傳遞出中國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fā)展之路的強烈信號。

信號二:堅定不移為人民謀福祉

“我們來共同關心這些教育問題”——總書記參加政協(xié)委員聯組會時講的一句話,在“朋友圈”刷屏。

第一觀察 | 從總書記“兩會團組時間”觀察中國發(fā)展三信號

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醫(yī)藥衛(wèi)生界、教育界委員聯組會。新華社記者 王曄 攝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觀察總書記的“兩會團組時間”,鮮明的問題導向、深厚的民生關切,貫穿始終。

無論是“存量腐敗只要揭露出來了也是零容忍”,還是守好人民群眾的“保命錢”“救命錢”;無論是對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要緊盯不放”,還是堅決整治生態(tài)領域突出問題……都體現著“事不避難”的執(zhí)政風格。

踏上新征程,人的全面發(fā)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了治國理政更加突出的位置。朝著這個目標奮進,就要著力解決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這個問題,每到一個團組,總書記都會談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xiāng)村振興;提高基層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提升中西部教育水平;提高公共服務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縮小城鄉(xiāng)區(qū)域發(fā)展差距……

在全國兩會這個彰顯人民主體地位、為人民謀福祉的平臺上,總書記既是與代表委員交流,也是向全國各族干部群眾傳遞堅定不移增進民生幸福的明確信號。

信號三: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除了談現在、談未來,總書記每到一個團組,還都談歷史。

在內蒙古代表團,他講起李大釗在蒙古族群眾中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故事、內蒙古第一批共產黨人的故事和“齊心協(xié)力建包鋼”“三千孤兒入內蒙”等歷史佳話;

在醫(yī)藥衛(wèi)生界、教育界委員聯組會,他同委員們憶往昔、看今朝,談起70后、80后、90后、00后的變化,感慨“他們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國已經可以平視這個世界了”;

在青海代表團,他同代表交流玉樹地震災后重建,憶及當年為玉樹鼓勁“大災之后肯定有大變化”,鼓勵青海充分運用當地紅色資源,教育引導黨員干部堅定理想信念……

第一觀察 | 從總書記“兩會團組時間”觀察中國發(fā)展三信號

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青海代表團審議。新華社記者 李濤攝

全黨正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為什么學?學什么?怎么學?從總書記的講話中,可以找到答案。

黨史就是黨帶領人民戰(zhàn)勝種種艱難險阻、不斷奮斗不斷前進的歷史。學好了黨史,就能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在復雜形勢面前不迷航、在艱巨斗爭面前不退縮;就能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偉大實踐中建功立業(yè)。

責任編輯:趙睿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福州倉山區(qū)舉辦垃圾分類公交線路啟動儀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