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黑黑要落雨,海王船要出島,阿爸出海去討魚,阿母燒船送王船,一送金銀和財寶,二送糧草擺酒桌,三送神明去護保……”這首曾在閩南和臺灣地區(qū)沿海流傳的歌謠,講述的是中國閩臺沿海地區(qū)禳災祈安的民俗活動——“送王船”。
鐘宅畬族王船模型
在第十四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chǎn)業(yè)博覽交易會A館,王船制作技藝第五代傳人陳文旌所在的展位人氣超高。展位前,兩艘長度約一米的精致王船和五艘小船模型組成的“船隊”,吸引了不少游客打卡拍照。
“送王船”是閩臺沿海村落中,人們祈求國泰民安、風調(diào)雨順的一種民間習俗,最早可追溯到明朝初期,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
“閩南很多地區(qū)都有‘送王船’的風俗,其中,實木質地的王船幾乎都是在廈門鐘宅制作的。”陳文旌帶來展示的王船大多按照畬族的風格設計,“兩側船身有精巧的裝飾,配色以藍白綠三種顏色為主,船頭船尾都是鳳雕。但有時在制船時,也會根據(jù)各地文化習俗的差異,更換配色和雕飾。”
除了有等比縮小的船模作為展示,展位還設置拼接王船模型的現(xiàn)場體驗活動,吸引不少小朋友爭相前來報名參與。陳文旌帶著他的學生們,在現(xiàn)場為其他小朋友進行指導,就讀于廈門市湖里區(qū)教師進修學校第二附屬小學六年級的學生黃澤軒便是其中一位小老師。
“最初是在課堂上接觸到王船制作,只覺得做手工很有趣,在向陳老師學習的過程中,也開始了解造王船的歷史。”黃澤軒從五年級開始接觸船模制作,經(jīng)過一年的訓練,如今的他已經(jīng)十分了解王船構造,能夠在幾分鐘內(nèi)完成一艘船模的拼接。
2020年,在學校領導的支持下,湖里區(qū)教師進修學校第二附屬小學成立王船傳承社團。為了讓低年級的學生也能夠順利完成王船拼接,陳文旌的教學船模從第一代紙質,到第二代三合板,再到第三代杉木板,升級到第四代膠合板立體拼接……
教學船模在實踐中不斷完善,一代比一代更加精細和規(guī)范,基本接近于實體王船。如今正在使用的第五代樟木立體拼接船模,以樟木立體切割模塊為材料,扣板易于拼接并且可以多次拆裝,在本次文博會上嶄露頭角,吸引不少參展商上前商討合作。
陳文旌坦言,傳統(tǒng)技藝的傳承需要工匠精神。在學校開設王船制作技藝的課程,在各個展會積極推廣閩臺“送王船”文化,為的是能借此將這份古藝傳承下去。
責任編輯:莊婷婷
- 兩岸一心 讓愛回家2023-08-10
- 臺灣登革熱疫情持續(xù)升溫累計破千2023-08-08
- 兩岸青年博主齊魯行活動圓滿收官:一場跨越山海的相聚2023-08-08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