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海峽網(wǎng)>新聞中心>國際頻道>國際新聞
分享

恐怕連喬奇姆·拉爾松也沒想到,他們的一篇常規(guī)論文會在中國引起軒然大波。11月25日,當本網(wǎng)記者聯(lián)系到拉爾松時,他回復道:“最近采訪我的中國媒體實在太多了,我真切地希望能有一家具有影響力的媒體幫忙澄清我們的觀點。”

2016年11月,包括拉爾松在內(nèi)的瑞典哥德堡大學抗生素耐藥性研究中心4位學者在《Microbiome(微生物)》上發(fā)表了《人、動物與環(huán)境耐藥基因組的結(jié)構(gòu)與多樣性(The structure and diversity of human,animal and environmental resistomes)》,文中,拉爾松的團隊表示,他們從北京一次霧霾天的14份空氣樣本中檢測出大量抗生素耐藥性基因(以下簡稱耐藥性基因)。

一石激起千層浪,11月23日,原載于中國生物技術網(wǎng)的一篇文章《呼吸的痛!北京等地霧霾中發(fā)現(xiàn)耐藥菌 》引爆了朋友圈,文中寫道:“城市空氣污染比我們想象中的更致命,因為它攜帶了耐藥性細菌,普通抗生素對此無能為力??茖W家警告稱,城市煙霧擴散或許正在使病毒變成無法治愈的遺傳物質(zhì),而在此階段,尚不清楚這會對污染嚴重的城市造成多大的傷害。”雖然該中也說明目前尚不清楚耐藥性物質(zhì)會給人們帶來什么危害,其夸張的言辭以及對耐藥性基因與耐藥性細菌的混淆還是令網(wǎng)友不寒而栗:“我們還能呼吸嗎?”“北京還能生存嗎?”“隨著空氣污染加重,是不是以后就無藥可救了?”

針對這些恐慌,本網(wǎng)記者求證了該論文的作者、瑞典哥德堡大學教授拉爾松,請他親自介紹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一一擊破謠言。

謠言一:耐藥性細菌會令人體抗藥,從而無藥可救

回擊:耐藥性基因不等于耐藥性細菌,不會致人抗藥

拉爾松教授強調(diào),當談及他們文章時,首先要分清楚的兩個概念就是耐藥性基因與耐藥性細菌。他表示,耐藥性基因不等同于耐藥性細菌,細菌只是攜帶基因的載體之一,更何況,細菌的耐藥性和致病性也沒直接關系。他說:“有些媒體稱吸入帶有耐藥性基因的空氣可能會被耐藥性細菌感染,這絕對不是我們得出的結(jié)論,是人們口口相傳之后的誤解”。

拉爾松表示,我們空氣中含有許多細菌,大部分是無害的,僅有一小部分才能致病,且耐藥性基因要感染人體,使人體抗藥又得滿足許多條件:首先,它必須存在于某種活的細菌中,不過,大多數(shù)細菌在空氣中會因食物不足而死亡。其次,這種細菌要有致病性,不過它們也很難免掉人體免疫系統(tǒng)的一劫。第三,這些細菌要在數(shù)量上形成規(guī)模,即人體要暴露在足夠多的細菌中才會生病。加之目前拉爾松團隊的研究尚處于初級階段,不能不能確定空氣內(nèi)耐藥性基因就能感染人體,所以,說人吸入帶有耐藥性基因甚至病菌的空氣就會產(chǎn)生抗藥性純屬無稽之談。

拉爾松也補充道,如今,人體所產(chǎn)生的抗藥性主要是因抗生素濫用,所謂別的產(chǎn)生途徑尤其是此次研究論文中所提的空氣原因都只是探索,假設而已。

謠言二:北京霧霾天氣會致人體抗藥

回擊:霧霾天氣只是小樣本,具體還需進一步研究

而聊到大家關注的另一個焦點“北京霧霾天氣會致人抗藥”,拉爾松表示,這一誤解主要是源自部分媒體對其論文這一段的誤讀:“在所有被研究城市中,北京霧霾空氣里所含的已知抗生素耐藥性基因種類最多,平均有64.4種。最令人震驚的是,我們在北京的霧霾空氣中發(fā)現(xiàn)了碳青霉烯類抗生素的耐藥性基因。”

拉爾松表示:“我們的研究基于864個樣本,不過,這些樣本并不是我們采集的,而是源自其他學者及研究團隊。他們在各自的項目中采集了這些樣本,并排好發(fā)表這些DNA序列。所以,我們的研究只是使用了這些已發(fā)表的序列,空氣樣本的數(shù)量并不多,加之這 14個樣本(理論上30才能為大樣本)均是采自于2013年北京的一次霧霾,此次,我們的樣本十分具有局限性,是小樣本而已。”他補充道,涉及北京的14個樣本,是一個中國學者團隊于2013年1月10號至14號一場持續(xù)5天的嚴重霧霾中所得,當時的PM10(可吸入顆粒物)濃度值最高為450,這些學者采集空氣的地點為樓頂、路面10米處、與最近的醫(yī)院河流分別相距20米和690米處。

“所以,”拉爾松總結(jié)道:“由于我們所研究的北京的空氣樣本均取自霧霾,樣本量較小,且不說我們尚不能判定耐藥菌含量與霧霾之間的關系,我們甚至不能說霧霾當中的耐藥菌含量就比無霧霾空氣中更多,因此也不能判定北京就含有比其他城市更多的耐藥菌……更何況,加之目前我們的研究只能表明北京霧霾的空氣里存在抗藥基因,我們這份研究成果并不能說明攜帶這些抗藥基因的細菌同時能夠致病。”

回應:學術類新聞報道應更嚴謹,相關研究還需繼續(xù)

當談及此次自己的研究成果因部分媒體失實報道而在中國引起的風波,拉爾松表示,“對于學術研究而言,因誤解或錯誤而引起大家關注,并不值得開心,尤其這種誤解還造成了人們的無謂恐慌。”

他表示,媒體在報道學術類新聞時,應該本著學術的態(tài)度,他說:“我認為媒體在報道此類新聞是應本著學術的態(tài)度,即使這樣做著實挑戰(zhàn)性。但由于大部分受眾不一定具備相關的知識儲備,媒體在報道學術研究時,除了形象化的淺出,更要用嚴謹?shù)膽B(tài)度與責任心避免無謂的誤讀甚至恐慌。”

而談到自己之所以要站出來澄清事實,拉爾松說:“自11月24日開始,我就不斷接到來自中國媒體的電話和郵件,我完全理解這個事情在中國引起的關注度,也認為作為一個學者我應該承擔相應的解釋責任。所以我盡力回復每一個與我通話的媒體,解釋我們的研究結(jié)論,以減少錯誤報道的繼續(xù)擴散。”

最后,再談到其與團隊的此次研究,拉爾松表示:“此次我們做這個研究的初衷是想找出耐藥性傳播所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這只是個初步的調(diào)查,接下來我們要研究的是被污染河流與耐藥性傳播的關系,這次研究的意義也只是希望很多學者能基于我們的結(jié)論對耐藥菌方面進行深入系統(tǒng)的研究,希望將來我們能共同致力,找出能減少耐藥細菌的有效途徑。”

責任編輯:劉微

最新國際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險!天降枯枝 汽車引擎蓋被砸出個坑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wǎng)微信
?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quán)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nèi)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wǎng)(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quán)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wǎng))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quán),未經(jīng)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quán)說明| 海峽網(wǎng)全媒體廣告價| 聯(lián)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wǎng)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